上海兩會提議:建立床墊等大件垃圾回收價格指導機制
發布時間:2020-01-19 14:44:59 分享到:
在2019年以前,極少上海人會在飯桌上談論“垃圾”。但一年之后,“垃圾”一詞頻頻出現在飯桌、廣場以及上海市兩會的現場。下一步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委員和代表們的建議直指多處痛點。
針對夏天濕垃圾桶臭味難聞的問題,上海市政協委員王艷提交了一份極其簡短的建議:對濕垃圾桶進行改進,加裝感應式密封桶蓋,做到垃圾隨投,蓋子隨閉,保證環境不因垃圾投放而受到污染。
關注濕垃圾的還有上海市人大代表朱愛琴,她在社區工作20余年,是為民生代言的“小巷總理”。她建議進一步改造小型濕垃圾駁運車,杜絕跑冒滴漏現象,并使駁運車輛的顏色與垃圾分類的顏色保持一致。代表閻祖強建議優化采購流程和標準,進一步提升濕垃圾運輸車輛質量。同時,進一步強化源頭減量,提升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
此外,在人代會現場,一些代表“點名”垃圾分類重點區域和人群。代表孫慧建議加強新型環保包裝材料研究,強化大學生垃圾分類習慣養成;代表茹國明建議,加強對企業園區、群租房小區等薄弱點的指導檢查;代表閻祖強提出,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加強高校、醫院等單位的垃圾分類工作。
代表姚鍵指出,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推進,要盡快明確由物業公司承接分類志愿者承擔的工作,使生活垃圾分類成效更明顯。
代表尚艷華則建議政府及早出臺針對物業公司的指導規則和激勵機制,“現在主體責任應該是物業公司主動上位,帶著保潔員做好垃圾分類管理。但保潔員工作量增大,物業公司的運營成本相對也會上升。”同時,她也建議對床墊、沙發等大件生活垃圾建立回收價格指導機制,探索垃圾就地資源化、無害化處理方式。
代表李華建議定期公布推行垃圾分類管理后的減量成效,完善和統一檢查標準,健全小區垃圾分類管理常態、長效機制,降低管理成本,加大執法處罰力度。
代表彭嵐提出,除了加強對街鎮考核之外,還應立足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工作職責,細化完善考核內容和指標,進一步落實分類管理的責任。
此次兩會上,委員和代表也為參與垃圾分類的企業發聲。
上海市政協委員張磊發現,垃圾收運簽約難是本市餐飲行業長期反映的問題。例如,擁有數百家門店的某餐飲集團,平均每家門店每年支付的垃圾收運費超過3萬元,對于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并且每年要派多名人員到主管部門和收運企業跑半年多,方能按時簽訂收運合同。
張磊指出,目前餐飲企業面臨垃圾收運簽約工作面廣、量大,收運費用不夠合理,商廈物業收費缺乏管理,垃圾和廢油捆綁簽約等問題。他建議調整收費方式,細化計量標準,實行統一簽約,網上辦理,減少企業費用負擔。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工作已取得成效,人們逐漸將目光聚焦在垃圾末端處置環節。代表張正權建議,加強對濕垃圾處置的技術研究,推動新技術盡快落地,提高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明確濕垃圾的末端處置標準。
代表王志萍建議提高有害垃圾處理能力,關注新能源汽車電池報廢后處理的科技研發。
來自中科院高等研究院的綠色化學工程技術專家、上海市政協委員史吉平注意到,由于市級濕垃圾大型末端處置能力不足,各區都在積極推廣分布式的小型濕垃圾處理設備。
他指出,此類設備生產廠家眾多、工藝路線各異、技術水平參差不齊、運行成本普遍偏高,很多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水和廢棄難以達標,存在一定環境污染風險。另外,此類設備生產的有機肥或土壤調理劑產品數量少、質量不高或不穩定,產品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油脂、鹽分或其他不確定污染物,產品使用去向難以把控,存在一定的土壤和農產品(5.540,-0.03, -0.54%)污染風險。
為此,他建議加強分布式小型濕垃圾處理設備的運行監管,例如開展全市調研,出臺采購指導目錄,加強三廢排放監管等。
九三學社上海市委此次提交了一份《關于推進濕垃圾資源化利用工作的建議》,建議加大開展濕垃圾資源化利用的科研力度,盡快制定濕垃圾有機肥料的技術標準,制定濕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的支持政策,以及農田安全施用技術規范等相關政策。
1月16日,在上海市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專題審議上,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鄧建平表示,今年將攻堅突破垃圾分類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針對誤時投放點管理、車容不潔、濕垃圾就地處理等問題,梳理歸納、及時回應、深化研究,拿出務實管用的辦法。